“花小錢辦大事”、“我可以不要,但你不能沒有”等等類似的觀念似乎早已拓展到我們消費行為里的方方面面。對于買車這等大宗消費來說更是如此,很多人都希望用低配的價格買到頂配的車型,用奧拓的錢買到奧迪。按照市場規(guī)律來說的話,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補貼還是打折,商人總是有賺錢門道的。但即便如此,用這種觀念選擇商品的人依舊絡繹不絕,所以企業(yè)當然要進行合理應對來搶占新的細分市場。
以汽車領域舉例來說,以前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是不屑于在中國市場推出所謂的廉價車型的。C級、3系和A4L也都以各自不同的賣點捍衛(wèi)著豪華品牌最低的底線,其價格當然也是很多購車用戶所不能接受的。但一旦你有能力購買其中任何一款車,仿佛就擁有了鄙視一切普通品牌的權利,雖然在豪華品牌的鄙視鏈里,你仍然是最底下的一層。
不過,這都是多年以前的老黃歷了。死守豪華品牌底線的幾款車型依舊還稱得上是各品牌銷量的中流砥柱,但國內消費這些品牌的人群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購買力得到提升,現(xiàn)在首輛車選擇豪華品牌已經(jīng)不算什么新鮮事;其次,購車人群年齡下降。大學考個好學校就獎勵一輛車也不算新聞了。
加上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產(chǎn)銷國這個先決條件,車企怎能對中國汽車市場消費行為的變化坐視不理。于是大趨勢變成了豪華品牌開始不斷研發(fā)更多適應中國市場的特供車型,拉低購買門檻。國內自主品牌則努力向上,突破價格天花板,期望與國外品牌分庭抗禮。
結果就是奔馳有了A級加長版、寶馬弄出了前驅1系,奧迪靠A3雙車戰(zhàn)略維持現(xiàn)狀。自主的領克、WEY慢慢開始嶄露頭角。已經(jīng)說了這么多閑話,這次就逐個不展開說了。
如果你特別喜歡奔馳C級車,但是預算不太夠,并且對于車輛的動態(tài)性能并沒有特別高期待的話,奔馳A200L可能是一個合適的替代品。
這一代奔馳A級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A級長軸版則是奔馳進化為加長狂魔后第二款專為中國市場研發(fā)的新車。發(fā)布之初這款新車就以新生代豪華轎車作為定位,之前由于是奔馳品牌其他車型車主的緣故,所以參加了這款車的試駕會,這里我也就著這個定位順便來談談對它的感受。
“新生代”顯然就是瞄準了剛才提到的年輕購車族群,他們不愿墨守成規(guī),追求個性,愿意展現(xiàn)自我。當然,其中的一部分尚無自主消費能力,購車還得依賴父母支援。所以早已滿大街跑得歡的緊湊級豪華轎車雖然心中甚想,但說擁有暫時無能為力。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豪華品牌最小的車型,看看價格再看看空間配置,心有不甘且似乎又很難讓掏錢的父母滿意。
需求出現(xiàn),商機也就一同而來。作為汽車發(fā)明者的奔馳終于回過味來把加長、堆配置和拼設計這些以往只在緊湊級往上車型才享有的特權都統(tǒng)統(tǒng)下放給了家族里的小弟。如此誠意滿滿的“新生代”,是不是能讓新生代們滿意呢?
我應該算不上新生代了,奔馳A級長軸版也不會進入我的購車名單,所以看到這輛車的時候并不是特別興奮。以前我老是吐槽還未換上最新設計語言的這代奔馳設計過于娘炮,柔和的線條應用在部分車系上并不算得體。
隨著奔馳新設計語言的發(fā)布,設計師的確進行了很明顯的革新,但我還是不喜歡現(xiàn)在的設計。大燈造型在某些角度看上去比較犀利,不過就辨識度來看不如以前的老設計。另外,很多人已經(jīng)調侃過這種類似的多邊形大燈早就在自主低端車型上出現(xiàn)過,不知道奔馳這么用是出于什么考慮。
我覺得這可能還真是巧合了,因為那幾款自主低端車在國內的影響力就非常有限,應該不至于讓奔馳的設計師發(fā)掘并模仿把。另外,德國設計確實帶來了更好的質感。運動版在前后杠上增加了AMG風格的大尺寸進氣口和擴散器,應該能夠討年輕人的喜愛。
側面線條變得更加簡潔,這也是新設計語言里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征。因為是獨立研發(fā),所以側面看上去還算協(xié)調,只是由于線條的減少喪失了一些個性。好處可能是在制造和后期維修的時候更好控制成本了。
輪圈樣式中規(guī)中矩,除了先行特別版上的19寸雙色輪圈以外,余下的A200L和A180L的輪圈無論尺寸還是造型都與寶馬1系三廂處于同一水平。16寸輪圈出現(xiàn)在一輛主打豪華定位的車上還是顯得有些奇怪和廉價的。
車尾造型沒有什么特別好說的奔馳a200l,大面積的尾燈在夜間辨識度還算不錯,個人感覺比寶馬的要好看。1系三廂上那組尾燈實在是太大,非全LED的設計也顯得更加的廉價。后杠上面有兩個排氣口,它們都是起到的裝飾作用,真實的排氣管在車尾右側,管口沖下。
不管我喜不喜歡,采用這種新設計語言的奔馳在未來幾年內會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路上??赡芸炊嗔?,看習慣之后就適應了也說不一定。反正奔馳有能力也有魄力在產(chǎn)品換代的時候啟用全新的設計方案。勇于試錯的態(tài)度就比它的兩位同鄉(xiāng)要更值得尊敬一些。
打開車門就該說說豪華了,以下描述僅限于A200L中高配車型,丐版的A180L不在討論的范疇。營造豪華感對于奔馳來說并不算難,但這也是從之前那撥設計語言發(fā)布后才上道的。以前方方正正的奔馳們還延續(xù)著歐美市場的做派,只在行政級以上車型能夠看到些體現(xiàn)豪華氛圍的設計和材料。
自從雙屏設計一統(tǒng)江湖之后,奔馳家族里幾乎全都換上了這種設計??粗_實很震撼,高配車型上的兩塊10.25寸顯示屏在這個級別里絕對是最強的了。顯示效果細膩,色彩還原也不錯,另外它也趕上了技術升級,增加了觸控和語音助理的功能。至于這兩塊屏幕怎么玩,語音助理有多強大在這里就不贅述了奔馳a200l,大一些的汽車媒體寫得都很詳細。
車內的塑料大部分都不再以原始面貌出現(xiàn),不管是壓上了縫線還是貼上了仿碳纖維的花紋,亦或是做出了打孔皮革與鋼琴表面般的質感,總之,想要一眼看出它們是塑料已經(jīng)不太可能了。
順手拉上車門,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問題。按照正常的力度去關車門,幾扇車門都不太容易完全關嚴。后來又多試了幾次,力度稍大些才能正常讓門關到位。不知道這是試裝車的問題,還是故意這樣設計的。
回過頭來看看方向盤,奔馳方向盤的手感一向都還算不錯,上上代的非運動取向車型或許還可以吐槽一下方向盤直徑太大,盤身太細。但是在最近這些奔馳車型上,類似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A200L運動轎車的平底方向盤握感飽滿,看著也很運動。
作為同級車里唯一采用懷擋的車型,A級的換擋操作還是很容易適應的。電子擋把的造型與C級和更高級的車型不同,沒有銀色裝飾,看上去也素一些。好在它平時藏在方向盤后面,不容易看見倒也無傷大雅。
氛圍燈出現(xiàn)的地方比競品多,能夠調節(jié)的顏色也是最多的。在E級和S級上顯得有些輕佻的夜店風格,放在A級這輛小車上就再合適不過了。想想在一個晴朗的夏夜,伴隨著車內曖昧的燈光,聽著柏林之聲十幾個揚聲器傳來的曼妙音樂,再抬頭透過全景天窗看看萬里銀河,是不是有點兒異性交友神器的意思。
手機不離身的年輕人很容易換上電量焦慮癥,所以A級車內準備了幾個充電接口,高配車型還在中控臺下部儲物柜加上了無線充電功能。這幾個充電接口的使用有一點門檻,因為它們都是目前相對于USB接口普及率還不夠高的Type-C接口。如果想正常使用,要么就添置一根支持多種接口的數(shù)據(jù)線,要么就像試駕車這樣準備一個轉接頭。
中央扶手箱對向開啟的方式算是奔馳車型的一個特色,但是在蓋板上還是缺少了線槽。所以,當你使用扶手箱內部的充電接口為電子產(chǎn)品充電的時候,為了盡可能的延長數(shù)據(jù)線的壽命,你可以選擇直接把電子設備放在扶手箱內部?;蛘呤前褦?shù)據(jù)線放在兩個蓋板中間,雖然還是會被壓住,但這里是密封膠條,對數(shù)據(jù)線的損害會小很多。
既然是一款加長軸距的車型,后排顯然是要關心一下的。雖然作為車主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坐在自己車的后排,但國人對于加長軸距仍然還是趨之若鶩。面子與需求的問題就不討論了,這里著重還是看看A級長軸版的表現(xiàn)。
體驗這款車的時候,我在后排落座的時間比在前排駕駛位的時間還長。后排給我的感覺是空間完全OK,舒適度還有提升空間。2789毫米的軸距已經(jīng)打遍同級,并且無限接近高一級別的C級車。坐在這里它不會給你那種大得很夸張的感覺,但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不會遇見長腿無處安放的尷尬。
坐墊和靠背的填充物有點硬,還是很歐洲的風格??勘车慕嵌缺容^直,腰部支撐不夠,長時間乘坐的話,臀部和背部容易感覺疲勞。決定買它回家的年輕車主舉家出游之前,最好為后排的長輩們準備軟和的靠墊和頭枕。
總算到了快要把車開起來的時候了,奔馳A級長軸版用一個排量、兩種調校的發(fā)動機來和對手兩個排量、兩到三種調校進行PK,肯定是有些吃虧的。更吃虧的還在于它的發(fā)動機排量只有1.3升,是三款入門豪車里最小的。
如果按照22萬的價格區(qū)間來對比,奧迪A3 1.4T的動力是最強的,奔馳A級A180L和寶馬1系118i打了平手。著車之后再打開發(fā)動機艙蓋看的話,奔馳A級又會完勝寶馬,因為它全系都是四缸發(fā)動機。寶馬1系的118i車型是三缸發(fā)動機,著車后發(fā)動機的抖動程度感人。
另外,奔馳的小排量四缸發(fā)動機在多一個氣缸的情況下,官方油耗比寶馬的三缸機少那么一丟丟。高功率調校的A200L還帶有發(fā)動機閉缸技術,官方百公里油耗甚至比A180L更低。這種既為車主保留了面子,同時還不耽誤省油的設計要比寶馬直截了當?shù)南鳒p氣缸來得高明。
動力儲備上奔馳和寶馬基本打成平手,輸出層面的調校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qū)別。主攻運動的寶馬即便是面對三缸發(fā)動機也有辦法用它來激起駕駛者的欲望,奔馳走的是更偏沉穩(wěn)的風格,所以118i全力加速伴隨著帶有激情的排氣聲浪,A200L還是要更氣定神閑一些的。
高速超車的話,記得不要舍不得踩油門,轉速高一些它才會進入狀態(tài)。告誡那些鐘愛用速度找刺激的潛在車主,不要開著A200L去跑野零四,玩野漂移,它根本不是干這些的料。飆車跑山這些也算了,舒舒服服的開著游車河多好。不要受到那些過分夸大這車運動性能的大V們蠱惑,家用車就干好家用車分內的事情足矣,要拼性能去選AMG。
有個細節(jié)比較有意思,這輛車的隔音水平在時速120公里左右有個分界線。低于120公里/小時的時候,胎噪、風噪和發(fā)動機噪聲基本都被隔絕在車外;一旦車速超過120公里/小時,風噪會迅速增大,這種感覺就像是戴著降噪耳機然后突然關閉降噪模式一樣。以國內高速110公里/小時的限速來看,按規(guī)定車速行駛的你是沒有機會體驗這種感覺的。
后懸架可能會成為一個槽點,除先行特別版標配多連桿獨立后懸以外,其他車型都使用的是扭力梁非獨立后懸。這和全系標配獨立后懸的對手相比又明顯處于劣勢了,至少在宣傳層面會面臨客戶的質詢。
這次體驗這輛車是選裝了獨立后懸的A200L,所以沒辦法體驗到非獨立后懸到底會有多大差距。獨立后懸的A200L匹配17寸輪圈和205/55的輪胎應該是為了平衡操控和舒適性,輪圈如果再大一號可能就會讓人覺得有些顛了。這里我也能理解旁邊的A180L為什么用了豪華品牌不常見的16寸輪圈,因為它的后懸肯定是扭力梁的。
簡單總結一下吧,奔馳A200L在配置、空間兩塊是可以吊打兩個德系直接競爭對手的。我不太喜歡的設計風格也是占盡優(yōu)勢,因為它確實有一副目前能看到的最新鮮的面孔。按照上市的價格來看,A級長軸并沒有把奔馳品牌的購買門檻降得太低,其整體價格區(qū)間還是偏高。
A180L就不建議考慮了,配置砍得七七八八,新車看得見的精髓部分剩不下多少。A200L最低配比A3 2.0T頂配還貴,看著還是有些肉疼。如果不是著急指標過期的就再等等看吧。對了,還是再點一下題。以A200L的價格可以買到C級的空間和配置水平,但性能和舒適度上它們之間還是有不可跨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