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別致的
“價格戰(zhàn),價格戰(zhàn),價格戰(zhàn)?!?/p>
這或許是近一段時間以來,彌漫在整個中國汽車行業(yè)最震耳欲聾的關鍵詞。 究其原因,還得從年初特斯拉突然正式辭職說起,“傷敵千傷己八百”。
盡管這家美國車企知道自己會受到老車主廣泛的維權,會讓品牌信任降到冰點,也會催生更多的“觀望黨”,但它仍然比較Model 3至Model 3.Y分別達到22.99萬元和25.99萬元的中國歷史最低售價。
僅從乘用車協(xié)會2月份發(fā)布的銷售成績單來看,這家美國車企依然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績。
尤其是考慮到新能源補貼退坡的影響,以及疫情后終端消費活力仍處于較長恢復期的情況下,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觀望”現(xiàn)象越來越多。見各方”,特斯拉依然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韌性。
這擴大了視野。 2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銷量49.6萬輛,同比增長56.1%,環(huán)比增長27.5%。 國內(nèi)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43.9萬輛,同比增長61.0%,環(huán)比增長32.8%。
與此同時,2月份新能源汽車廠家批發(fā)滲透率達到30.6%,較2022年2月的21.6%提升9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45.7%。
2月份,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31.6%,較2021年2月的21.7%提升10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52.9%。
相比之下,1-2月乘用車整體累計零售量僅為267.9萬輛,同比下降19.8%。 那么造成損失的責任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就很清楚了。
換句話說,正如今天文章的標題所說,在價格戰(zhàn)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燃油車透支,電動車遍地開花”更像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這波迭代遠比想象的激烈。
失去是不可避免的
在本段開頭,我首先想說的是,無論承認與否,電力轉型的洶涌浪潮遠比大家想象的更為猛烈。
由此,我們不斷放大視角,追問為什么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如此迅速地變得如此繁榮? 難道僅僅是因為所謂“綠卡”政策的收緊? 難道僅僅是因為油價的瘋狂上漲?
事實上,由于樣本量足夠大,一些消費者難免也會有類似的想法。 但對于更多消費者,尤其是經(jīng)常訂購數(shù)十萬元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來說,牌照和使用成本肯定不是他們決定的關鍵。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釋就剩下了:與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的綜合產(chǎn)品力實現(xiàn)了多維度反超,比如行駛品質(zhì)、動力性能、智能體驗甚至相關服務等,因此獲得了更多以及更多的訂單。
順應潮流,誕生了一批現(xiàn)象級產(chǎn)品。 它們的存在,早已淘汰了各自細分市場中曾經(jīng)的燃油車“霸主”。 潛臺詞似乎是在說:“先生,時代變了?!?/p>
今年開始的“價格戰(zhàn)”,讓后者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尤其是對于那些本已實力較弱的品牌來說,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出售自家燃油動力汽車似乎是一種無奈之舉,帶有一絲被迫透支和回顧的意味。
更糟糕的是,從潛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大家普遍認為燃油車降價是必然的事件,應該一件一件地發(fā)生。 持幣觀望的“觀望黨”不斷涌現(xiàn),變相加速了這一進程。 淘汰賽的進展情況。
這些弱勢品牌讓出的份額,早已被實力強勁的新能源車企占據(jù)。 其中,比亞迪和特斯拉最為突出,2月份的成績單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3年,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和貢獻,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發(fā)展勢頭似乎無需過多擔憂。 相信最終,震耳欲聾的“升起之聲”仍會如最初預測的那樣繼續(xù)回響。
也就是說,批發(fā)銷量和滲透率分別達到“850萬輛、36%”也不是沒有可能。 同時,正如本段副標題所說,燃油車“必敗”。
誰能贏?
平心而論,讀完上段的諸多觀點后,肯定有讀者會表示懷疑,覺得過于偏激、絕對。 作為反駁,在本段開頭,我想直接引用客運協(xié)會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
從2月份汽車銷量排行榜來看,比亞迪秦和五菱宏光分別以30540輛和30267輛成功淘汰日產(chǎn)軒逸、大眾新朗逸、大眾速騰、豐田凱美瑞等燃油車。 比亞迪海豚也售出22,682輛。
同樣,在2月份SUV銷量排行榜中,比亞迪宋、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元PLUS分別以51,592輛、25,526輛、20,279輛占據(jù)前三名。 其身后是哈弗H6、本田CR-V、長安CS75等燃油車。
說到這里,我不禁嘆了口氣。 如果說早些年,我國新能源市場結構更像是“啞鈴型”分布,10萬元以下和30萬元以上,電動化攻勢更加猛烈,那么自2023年以來這一年,“腰”也變得越來越豐滿。
更簡單地說,燃油車堅守的10萬-30萬元腹地,已經(jīng)遭受了新能源汽車的毀滅性打擊。 而且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并發(fā)力,類似的失敗只會越來越大。
而且在我看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格局其實已經(jīng)慢慢固化,領先梯隊已經(jīng)形成“兩超多強”的局面。
關于“兩超”,相信沒有懸念,肯定指的是比亞迪和特斯拉。 原因在于雙方在規(guī)模、供應鏈成熟度、產(chǎn)能儲備、甚至線下銷售渠道等方面都與對方拉開了巨大差距。
“有多強”更多是指蔚來、小鵬、理想、文杰、極氪、艾安等新造車廠商,或者是傳統(tǒng)自主品牌孵化的獨立新能源車企。
至于入圍的原因2023中國燃油車銷量排行榜,更多的是因為經(jīng)過沉淀,當解決了生存問題后2023中國燃油車銷量排行榜,在產(chǎn)品規(guī)劃層面、研發(fā)層面、品牌層面、營銷層面甚至服務層面上的優(yōu)勢得到了最大化。
此外,令我們自豪的是,上述參與者除特斯拉外均為中國車企。 此次打響的“價格戰(zhàn)”,對于那些扭虧為盈、只能依靠燃油車強行延續(xù)壽命的合資品牌來說,無疑是一場“生死戰(zhàn)”。
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本段的小標題:誰能在中國巨大且有吸引力的新能源市場中勝出,成為最后的贏家?
說實話,英雄競逐的這一刻,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勝利者只會屈指可數(shù)。
畢竟,與百花齊放的燃油車時代相比,電動車時代則注重獨處、求敗。
崔立文
愛你的車就像愛你的生命一樣
比較喜歡電動車的小編~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