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朵財經
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網友對貨拉拉的議論大抵可分為兩大派,一邊是消費者討伐司機素質低下、收費亂象頻出;另一邊是司機群體斥責平臺惡意降價壓榨司機,擾亂市場秩序。
貨拉拉的模式可以理解為“貨運版滴滴”。相似的模式,相似的問題,貨拉拉面臨的困局與滴滴如出一轍。不過,貨拉拉比滴滴多一個難題,那就是網約貨運很難避免與搬運服務深度捆綁。
隨著行業(yè)競爭加劇,貨拉拉的運營和管理問題逐漸被放大,消費者與司機之間,司機與平臺之間的矛盾也隨之激化。
「 1 」
“坐地起價、漫天要價”成潛規(guī)則?
2014年,發(fā)跡于香港的貨拉拉進軍中國大陸?!盎ヂ摼W+貨運”的玩法雖然說不上創(chuàng)新,但也國內龐大的市場也足以支撐貨拉拉一路攻城拔寨,融資不斷。到了2017年,貨拉拉的業(yè)務已經覆蓋了大陸的100座城市。
不過,貨拉拉的口碑卻日漸下滑。花朵財經在主流投訴平臺上看到,用戶針對貨拉拉的投訴高達2900多條,其中大多數是針對司機群體素質低下、服務差勁、亂收費等問題的反饋。
一名用戶爆料稱,自己遭遇貨拉拉司機亂收費和人身安全恐嚇。也有用戶投訴稱,搬運貨物過程中司機不專業(yè)導致物品損壞,但平臺和司機雙方推諉扯皮不解決問題。
在貨拉拉的官方微博評論區(qū),也有不少網友因遭遇亂收費前去發(fā)帖討要說法。
早在今年5月份,貨拉拉就已因“天價搬運費”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報道,一位用戶在微博爆料稱自己遭貨拉拉搬家司機胡亂加價,1.2公里的路程叫價5400元,超出原本系統的預估價格10倍有余。最終經過協商,該用戶實付3400多元。
此事一經報道傳播,網絡上掀起一場激烈的口誅筆伐,無數用戶冒泡分享各自的被“坑”經歷。海量的投訴指向一個明確的事實——網約貨運搬家行業(yè)的收費亂象已淪為常規(guī)操作,司機坐地起價、漫天要價幾乎成為行業(yè)潛規(guī)則。
這一現象看似與司機群體的素質掛鉤,實際上也與平臺的息息相關。作為平臺方,貨拉拉不僅管理約束不力,還在規(guī)則設定中為司機留下明顯的“加價漏洞”。
從貨拉拉的APP可以看到,平臺只對車輛的里程、基礎搬運、樓層、大件物品等項目給出籠統的基礎收費提示,對具體的進樓前的搬運費等沒有具體規(guī)定,并且明確規(guī)定,純人工搬運距離超過50米時,由客戶和司機協商搬運費用。
這顯然為司機“自由發(fā)揮”大開方便之門,天價搬運費、花式加價的操作五花八門,不斷消耗好感貨拉拉,甚至“勸退”用戶。
有用戶投訴稱,曾遭遇貨拉拉司機收取上車費和下車費——按照搬運貨物的次數上車下車貨拉拉,每次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如此荒唐的亂收費現象屢見不鮮,從表面上看,這是司機群體的素質堪憂、平臺管理約束不力的結果,但若進一步深究,這也是行業(yè)競爭帶來的后果。
「 2 」
平臺失責,司機失控
去年以來,網約貨運搬家行業(yè)上演價格戰(zhàn)??旃反蜍?、滴滴貨運紛紛入局,“如臨大敵”貨拉拉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大范圍調低運費,部分地區(qū)的長途運費層層遞減,81公里及以上收費甚至被降至1.8元/公里。
降價是為了搶奪市場和業(yè)務,但是貨拉拉將“價格戰(zhàn)”的成本嫁接到了司機身上——出車費和運費的定價被不斷壓低,司機的收入自然也不斷縮水,為了保住收入水平,司機只能私下對用戶加價收費。
有司機發(fā)帖指出,貨拉拉等網約平臺的價格戰(zhàn)極大拉低了行業(yè)收費標準,司機賺錢越來越難,所以“坑的一分算一分”。
去年7月起,全國多地爆發(fā)了司機圍堵貨拉拉總部的事件,而矛盾的根源正是平臺的“一言堂式”的調價嚴重損害的司機的利益。
據媒體報道,在多起圍堵事件中,部分司機拉起橫幅——“惡意降價,擾亂貨運市場”“詐騙公司滾出東莞”、“抵制貨拉拉”。
顯然,貨拉拉這種變相地綁著司機打價格戰(zhàn)的做法,無疑正在反噬其平臺價值。司機群體是網約車平臺賴以存活的根基, 失去司機意味著平臺的業(yè)務基本盤也被動搖了。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司機反映貨拉拉存在坑保證金,遇到糾紛偏袒用戶,胡亂判定責任等問題,越來越多司機滿腹委屈,選擇棄用貨拉拉另謀生計。
需要指出的是,在“消除信息不對稱”這門生意里,貨拉拉只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卻沒有承擔好的“信息中介”平臺被期待承擔的責任。
據花朵財經了解,在貨拉拉在服務條款中明確指出——
貨拉拉軟件平臺上根據市場基本行情制訂了搬運費計價標準供閣下參考,該標準僅供參考,實際費用應由閣下與實際承運人協商一致確定。由此產生的任何形式的爭議、糾紛、索賠、責任與貨拉拉無關。
這一條款冠冕堂皇地將糾紛和責任甩給消費者和司機。
如今,被坑的用戶紛紛逃離,不少司機也因賺不了錢選擇出走,在“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困局中,貨拉拉面臨的不僅僅來自快狗打車和滴滴貨運等外部大敵的進擊,更是關乎人心向背的內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