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七座車的好消息不少。 先是去年底傳出六年免檢的消息,再就是前段時間放寬的三孩政策。 如果七座車能成為股票,大概率會像去年白酒、今年新能源一樣成為熱門賽道。
不過,由于七座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很普及,所以市場上的產品很少,尤其是在10萬到15萬的價格區(qū)間,能稱得上高品質的就更少了。產品。
我總有一種預感,一輛10萬到15萬元的七座車,未來可能會成為很多人的必需品,銷量會猛增。 因此,今天我們就針對售價在10萬到15萬之間的七座車做一個對比導購。
七座車無非兩種選擇,一種是MPV,一種是SUV。 我估計買SUV和買MPV的消費者不太可能是同一群人,所以我把《10萬-15萬七座車不全買車手冊》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主要講MPV,另一部分重點講SUV。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于購買七座MPV。 畢竟它有第三排,真正可以容納成年人,不像SUV只能用于緊急情況。 所以我選擇MPV來開始這篇文章。 希望更多人在購買七座車時優(yōu)先選擇MPV,而不是SUV。
說實話,售價在10萬到15萬元之間的七座MPV并不多。 值得推薦的只有三款,分別是比亞迪的宋MAX、廣汽傳祺的M6和上汽大通的G50。
銷量方面,傳祺M6表現(xiàn)最好,今年前8個月銷量近3萬輛。 它是三者中唯一進入MPV銷量排行榜前十的一款。 上汽大通G50銷量也達到13,368輛,距離前十名僅差一點。 宋MAX銷量稍差,含新能源車僅售出8515輛。 但此前,它在家用MPV市場引領潮流,取得了月銷1.5萬輛的好成績。
當然,銷量并不是判斷一輛車是否值得購買的依據。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大家就可以閉著眼睛買每個細分市場排名前1的產品了。 何苦去那么多4S店,糾纏那么多。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所以最好仔細比較一下,看看哪一個更符合你的需求。
買7座車,空間當然是第一位的
與SUV和轎車相比,MPV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無疑是空間。 你說你不想要空間,但你想要舒適、豪華、高配置……其實轎車、SUV都能給你這些,沒必要買MPV。 畢竟MPV的“廂式”造型會增加其風阻系數(shù),只會增加油耗。
看空間,免不了要對比一下車身參數(shù)。 對于MPV來說,我們可以根據軸距輕松比較哪款車的乘客艙更大。 因為他們的第三排完全位于后軸上方。
就軸距而言,傳祺M6占據上風。 這是三者中最長的。 但說實話,軸距最短的還有宋MAX,比M6也短不了多少。 如果他們想容納更寬敞的第三排,只需移動第二排即可。
雖然空間差異不大,但座位安排卻讓體驗有所不同——傳祺M6采用2+2+3的座位安排,而宋MAX則是2+3+2的座位安排。 我不能說哪個更好,這只是取決于你如何使用它。
如上所述,MPV的第三排要與后輪拱擠壓空間,導致其寬度遠小于第二排。 所以,從空間優(yōu)先的角度來說,絕對是2+3+2的舒適感,只是失去了兩個獨立座椅,失去了那種排他感。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我們應該盡力保留兩個獨立議席。
2+3+2布局
2+2+3布局
就座椅布局而言,上汽大通G50非常聰明。 不限于2+2+3或2+3+2。 甚至還提供2+2+2的六座布局和2+3+3的八座布局。 您可以選擇多種形式。 當然,后兩者不是本文的重點——七座已經免檢六年了,那為什么還要買六座呢? 八座高速節(jié)假日不免費,為什么要買呢?
話雖如此,M6的第三排雖然比宋MAX的第二排更擁擠,但也不算太擁擠。 畢竟三者中,M6的車身最寬,達到了比宋MAX寬26mm。 此外,傳祺還充分學習了“空間大師”本田的技術,將第三排的內部寬度僅比宋MAX第二排的內部寬度少了15mm。
當然,看MPV坐起來是否舒適,不能只看車內空間,還看座椅的設計:座墊的高度和長度能否有效支撐乘客的腿部? 七座SUV第三排之所以不被別人喜歡,就是因為座位太短。 坐著就像蹲著一樣。 受力點集中在臀部,久坐不舒服。
從上到下分別是傳祺M6、比亞迪宋MAX、大通G50。
這是大型七座SUV的第三排,但也只能用在這個坐姿上。
就這一點來說,傳祺M6算得上是三者中最好的了。 第二排的座椅雖然略有不同,但只是略有不同,物理感覺是一樣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焦點在第三排。 傳祺M6第三排座椅高度達到320mm,比宋MAX高出20mm,比上汽大通G50足足高出55mm。
更重要的是,即使M6的第三排座椅高度達到了這個級別,但它的內部高度——座墊到車頂?shù)木嚯x——依然是三者中最高的,達到了960mm,更高比宋MAX高60mm,比G50高30mm。 所以,我想大家都知道誰的第三排更舒服。
除了乘員艙的空間外15萬家用轎車排行榜前十名,后備箱的空間對于MPV來說也非常重要。
從車身尺寸來看,你很容易認為G50的后備箱是最大的,因為它是最長的車,但軸距只比M6短了10mm。 當然,多余的尺寸不會憑空消失。 它將轉到前懸或后懸。 后懸的長度與后備箱的空間直接相關。
可以看到,G50的后備箱深度確實是最長的。 常規(guī)容積可達445mm,將第三排折疊即可進入。 傳祺M6后備箱常規(guī)容積僅為360mm,向下傾斜即可進入。 最矮的車宋MAX表現(xiàn)稍差,常規(guī)體積深度僅為330mm。 不過,宋MAX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憑借2+3+2的布局,它可以同時放倒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實現(xiàn)全深度,非常適合作為“床車”。
第三排放倒后,MPV的后備箱又大又方正,特別適合裝東西。 但MPV有一個硬性指標,就是乘坐七個人后后備箱還有多少空間。 這就是M6最擅長的。 因為它是“反面”的設計,所以下面可以塞很多東西。
有媒體做過對比:滿載7人時,宋MAX的后備箱只能容納一個20英寸的行李箱;滿載7人時,宋MAX的后備箱只能容納一個20英寸的行李箱; G50可以同時容納20英寸和24英寸的行李箱,或者28英寸的行李箱。 ; 但傳祺M6可以同時容納20英寸、24英寸和28英寸的行李箱。
說實話,G50的后備箱還算夠用。
但顯然,傳祺M6的后備箱表現(xiàn)更加出色。
誰說MPV不需要強勁動力?
很多人,包括我以前,都認為MPV的動力不需要太強大,夠用即可,但一定要平順,才能保證駕駛的舒適性。 這句話的后半句并沒有錯,但作為MPV的深度用戶,前半句卻值得討論。
現(xiàn)在很多車企只是把轎車、SUV的發(fā)動機直接移植到MPV上,動力參數(shù)一模一樣。 這其實是不對的(如果你只處于轎車、SUV的“夠用”水平那就更不對了)。 由于MPV本身比較重,要拉7個人,所以對動力的需求往往更大。 然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MPV的保有量并不大,那么車企如何才能有針對性地開發(fā)一套動力總成呢?
雖然今天對比的三款MPV都是家族車型動力,沒有針對性的調整,但好在還是夠用的。 其中傳祺M6動力最為強勁,最大功率124kW,最大扭矩265Nm。 最弱的是宋MAX,最大功率118kW,最大扭矩245Nm。
雖然宋MAX的動力參數(shù)并不是特別出眾,但它的“000-000加速度”卻是最快的。 根據汽車之家的實際測量,宋MAX的0-10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為9.7秒,而動力最強的M6只需11秒多一點。 事實上,無論是加速性能還是實際駕駛感受,宋MAX確實是三者中最沒有“MPV味道”的MPV。
雖然我提到MPV應該足夠強大,但我不太關注所謂的“000-000加速度”,我更關注它們啟動時的動力。 如果這個動力不強,面對滿載的7輛大胖車,以及在城市通勤時需要頻繁的起步和超車,你會有點不爽。 在這方面,M6和G50都做得很好。 “零百加速”時的起始G值可以達到0.6g以上,而宋MAX只有0.5g。
宋MAX相對扁平的造型也最不像MPV。
當然,這也與車型的定位有關。 宋MAX想要做一款接近汽車駕駛感覺的MPV,所以無論造型還是動力都走汽車的路線。 這也直接體現(xiàn)在油耗上。 比亞迪官方并沒有公布宋MAX的百公里綜合油耗(可能我找不到),但根據智駕實際測量,其油耗為7.6L/100km。 相比之下,M6為9.2L/100km。 G50為9.3L/100km。
另外,宋MAX還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他可以獲得綠卡,而其他兩人則不能。
插電式混合動力對于MPV來說有三大好處:一是改變了MPV“油老虎”的形象。 MPV不好賣,原因之一是油耗太高; 其次,購買MPV的人很多都是一線的,對于準一線城市,尤其是牌照限制較多的城市,拿到綠牌可以解決他們的牌照問題。
第三-我將開始一個新段落,因為它非常重要。 電機的動力可以輕松讓MPV變得平穩(wěn)有力。 今天推薦的三臺均采用雙離合變速箱,其中G50為干式雙離合,這對動力的平穩(wěn)輸出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當然,使用更先進的變速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與其這樣做,不如直接上混合動力。 說實話,我很期待搭載超混DM-i的宋MAX,也許我真的會買一臺。
文章最后,本來是想對比一下配置的。 不過上面的內容大概已經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哪輛車了。 這些花哨的配置不太可能影響您的選擇。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擁有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已經有3000多字了。 估計讀過這篇的人不多,進一步讀下去的人就更少了。 那么本篇文章就結束了15萬家用轎車排行榜前十名,期待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