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源于我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地址如此:
北宋的藩屬國是不是只有西夏和交趾兩個? - 秋原的回答
當然,您不用點擊這個鏈接去看,因為本文內(nèi)容與之相同。
公園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三年后,位于朝鮮半島的高麗國正式向北宋稱藩納貢,雙方建立宗藩關(guān)系。從公元十世紀前葉到十二世紀前葉“靖康之變”、“建炎南渡(宋高宗趙構(gòu)南逃到臨安建立南宋政權(quán))”的大約二百年間,雙方有大致五次大起大落的轉(zhuǎn)折,期間發(fā)生過很多值得一提的歷史故事。
一、
高麗太祖是新羅貴族王建,他在朝鮮半島建立高麗政權(quán)是在918年,比北宋要早40多年,宋太祖趙匡胤還沒出生呢,“國祚長遠(相比北宋)”,是后來高麗君臣給自己尋找的一個心理優(yōu)勢,并經(jīng)常掛在嘴邊。
眾所周知,茍延殘喘的大唐帝國,是在907年被朱溫篡位而亡。隨后,中原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zhèn)將領仗著地盤和軍隊,紛紛稱帝建政。王建在文化上仰慕“唐風”;在政治上受時局影響,也產(chǎn)生了在朝鮮半島稱帝的念頭,二十年后,他還是放棄了這個主張,于938年,派使臣前往中原朝覲石敬塘,奉后晉為宗主國,稱藩納貢;但一些屬于僭越的稱呼和規(guī)制,還是在高麗國內(nèi)保留下來:大王的居所叫“皇宮”而不是“王宮”;王妻稱“后”而不稱“妃”;王儲叫“太子”而不是“世子”;從太祖王建到光宗王昭的前四位國王都給自己定年號等等。一直到蒙古人崛起,元軍對高麗發(fā)動更猛烈的征伐,并迫使高麗稱藩后,在元朝的要求下,高麗才廢止了一些僭越行為。
960年正月,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三年后的963年十一月,高麗光宗王昭正式向北宋稱藩。作為宗藩之間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藩屬國必須使用宗主國在位帝王的年號,因此,光宗王昭棄用自己“峻豐”年號,從964年開始,在國內(nèi)統(tǒng)一使用宋太祖的“乾德”紀年。
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對契丹發(fā)動了兩次進攻,企圖奪回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幽云十六州。兩次戰(zhàn)爭都是先獲小勝而后大敗。
以此為引,宋與高麗的第一次轉(zhuǎn)折出現(xiàn)了。
趙光義發(fā)動北伐前,曾要求高麗出兵,以藩國偏師的姿態(tài),進攻遼國的遼東地區(qū),與宋軍配合作戰(zhàn)。在他給高麗的詔諭中寫著諸如“奮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虜”之類的豪言。高麗出于自身考慮,并不打算出兵,僅僅做出一副整兵備戰(zhàn)的姿態(tài)應付北宋。
但是此舉依然讓遼國頗感忌憚,從993年開始,遼軍發(fā)動三次東征,盡管高麗在其中也有局部抵抗勝利,但還是被迫向遼國稱臣,斷絕與北宋的外交關(guān)系(以海路為主的民間商貿(mào)交往沒有中斷)。
高麗契丹戰(zhàn)爭示意圖:
二、
時間過去大致六十年,到了宋仁宗、神宗在位時代。
1040年,北宋與西夏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戰(zhàn)爭持續(xù)三年有余,雙方互有勝負,最終于慶歷四年(1044年)簽訂“慶歷和議”結(jié)束。在戰(zhàn)爭期間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逼迫宋朝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
鑒于國內(nèi)外日趨嚴重的經(jīng)濟和國防危機,宋仁宗趙禎開始施行“慶歷變法”。這次政改雖然夭折,但是變法核心人物富弼在此期見曾上書,提出重新聯(lián)合高麗,再尋找適當時機借道高麗聯(lián)絡女真,以此對抗、制肘遼國,改善北宋外交戰(zhàn)略格局的構(gòu)想。
1067年正月,宋神宗趙頊繼位高麗,對內(nèi)重用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集團,推行新法;對外則將富弼構(gòu)想逐步落實,采取了一項針對高麗和女真的“海上外交”。在繼位的第二年,趙頊派遣一個叫黃慎的泉州商人打著經(jīng)商名義前往高麗首都開城,在嚴格保密的前提下,將寫有皇帝敕旨的牒文遞交給高麗方面。恰好,此時在位的高麗文宗王徽也早有聯(lián)絡北宋之意,立即做出積極回應,迅速回牒宋朝,表示堅決要和大宋復交。
雙方隨后都通過海路向?qū)Ψ脚沙鲆?guī)模龐大的外交使團,并都得到對方的隆重接待。
不過,高麗重新向北宋稱臣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北方邊境與遼國接壤,長期受其軍事威脅,如果貿(mào)然與遼國斷交,難保不會遭到報復,為了不過分刺激遼國,在官方文書里依然申明奉遼國為正朔,繼續(xù)使用遼帝年號,向遼稱臣納貢,希望形成“一藩事二主”的外交狀態(tài)。
高麗的這個主張,立即在北宋朝堂上引起劇烈爭議。反對派表示,高麗言稱與我復交,卻繼續(xù)向遼國稱臣,還公然使用遼帝年號,實在有損于大宋的形象和聲譽。甚至還有一批反對派更是認定高麗是遼國間諜,打著向我大宋稱臣的名義,其實是來刺探情報的臥底。
高麗使團在明州(寧波)登路,前往東京汴梁這一路上,也是受到冰火兩重天的招待——有高接遠迎的,也有虎視眈眈的。時任端明殿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屬于后者,他還寫了奏折,用頗為激烈的言辭表達出自己的擔憂:
“……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為利,度其本心,終必為契丹用。何也?彼足以制其死命,而我不能故也。今使者所至,圖畫山川形勝,窺測虛實,豈復有善意哉?……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文書積與高麗,而流與北虜,使敵人周知山川險要邊防厲害,為患甚大?!薄墩?strong>高麗買書利害札》
那么,情況有蘇東坡說的這么嚴重嗎?
當然沒有。
這些反對者,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北宋與高麗復交這件事,牽扯到北宋朝堂中的愈演愈烈的黨爭風波?!昂I贤饨弧钡闹鞒终?,是宋神宗和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是他們引以為豪的政績;那么,本著“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態(tài)度,以司馬光、蘇軾等一批人為首的舊黨,就要給新黨找茬挑刺。
宋神宗對此表現(xiàn)的比較大度,表示體諒高麗方面的苦衷,可以接受“一藩事二主”的請求;同時在國內(nèi)盡力安撫、壓制反對派聲勢。后來宋神宗放棄了變法,王安石失勢,但卷土重來的舊黨也并沒有否定與高麗復交的既成事實。盡管懷疑反對聲音依然存在,但宋高關(guān)系一直保持到宋徽宗繼位初年。
三、四兩部分,因為我前不久剛給出版社《讀庫》寫了一篇撰文,新書馬上上市,因此不能提前在這里講的太詳細,大致說個經(jīng)過吧。還請諸位包涵
三、
時間又過去三十年,到了公元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在位時代。
公園1107年,自我感覺良好的高麗肅宗和重臣尹瓘,沒有看清到女真完顏部正在崛起的實際情況,在嚴重誤判的情況下,貿(mào)然發(fā)動對女真的曷懶甸戰(zhàn)爭,被女真人打的慘敗。
曷懶甸戰(zhàn)爭:
曷懶甸這個地方就是位于今天北朝鮮東北部、面對日本海的咸興平原。
當時,女真和高麗還都向遼國稱臣,而與北宋無關(guān)。高麗出于救急,趕緊向遼國溝通,希望遼國向女真施壓。在高麗戰(zhàn)敗求和后,女真人也沒有撤走軍隊,而是繼續(xù)陳兵邊境,對高麗形成威懾。因此,在曷懶甸戰(zhàn)爭期間和戰(zhàn)爭后十多年里,高麗積極促進與遼國的關(guān)系,對北宋則明顯怠慢了。
這就引發(fā)了北宋的強烈不滿,國內(nèi)的反對派勢力重新抬頭。
四、
曷懶甸戰(zhàn)爭結(jié)束七年之后,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金軍對遼戰(zhàn)爭進展極快,短短幾年就攻占了遼東和幽云地區(qū)。
在遼國天祚帝被俘前,金國已經(jīng)有兩次要求高麗向他稱臣,而且態(tài)度愈加強硬。
此時高麗正處在國勢下行階段,在高麗肅宗死后,繼位的國王年紀小,又被外戚權(quán)臣把持朝政,內(nèi)部黨爭也更為激烈。這期間有三股勢力——
A、以外戚李資謙為首的豪族權(quán)臣。李資謙權(quán)傾朝野,還有不臣之心,打算篡位謀逆,但同時,作為老辣的政客,他對外部形式的考慮也比較理智清醒,認為憑高麗的弱小國力難以抵抗金軍,不如審時度勢,寧要里子不要面子,盡快向金國稱臣;獲得金國的好感,還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他的篡位野心;
B、以翰林學士、著名詩人鄭知常為首的“愛國者”。這些人主張恢復高麗的“帝業(yè)”,聲稱我高麗國祚淵源,遠超中原宋國,當初太祖有稱帝建號的舉動,后來向中原大國稱藩,這二百年來,作為藩國,高麗飽受契丹欺凌和宋人猜忌,現(xiàn)在遼國行將滅亡,宋國又管不到我們,就因為野蠻女真人的恐嚇,我們就放棄當初的“帝業(yè)”嗎?鄭知常這一波人強烈要求高麗國王趕緊稱帝,然后征兵備戰(zhàn),擊敗女真。這一派人基本沒有政治頭腦,屬于今天常說的“愛國憤青”,只是叫的歡,對自己和外部的實際情況絲毫沒有準確認識。靖康之變后,宋徽宗被金軍俘虜,鄭知常還要求高麗王先稱帝,然后派兵主動出擊,奪回徽宗、欽宗,幫助大宋復國。
C、金富弼、金富佾、金富軾和金富轍(儀)四兄弟為代表的光山金氏。這一派在對內(nèi)政治上,忠于王氏王族,不當篡位逆臣;同時,對外態(tài)度與李資謙相同,都主張向金國稱臣。這一派屬于老練成熟,深藏不露的。當A\B兩派開始掐斗時,C派基本不作聲、不參與高麗,作壁上觀,靜待他們兩敗俱傷。
最終,A派的第一步成功了,1126年,金軍發(fā)動第一次南下侵宋戰(zhàn)爭(第一次汴梁保衛(wèi)戰(zhàn)),在李資謙的強硬主持下,高麗派出使節(jié),正式向金國稱臣;但李資謙篡位的野心沒有得逞,在隨后的宮廷兵變中,A派被徹底消滅;隨后B派見自己的稱帝主張破滅了,居然在西京(平壤)組織反叛。C派打著平叛的旗號,名正言順地把B派斬盡殺絕。
C派笑到了最后。
五、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不僅被滅國,國家形象也大為受損。高麗向金國稱臣,雙方約定是“兄弟之盟”,金為兄高麗為弟。但金軍后來與南宋達成“紹興和議”,雙方確立是“叔侄”關(guān)系,而且南宋皇帝要向經(jīng)過稱臣,接受金國冊封。
高麗覺得,我對金國稱藩,你也對金國稱藩,那咱倆政治地位就平等了。又自認為他比南宋大一輩,哪里還有長輩給小輩子磕頭的道理?再加上目睹北宋被金軍所滅,因此對宋朝態(tài)度大變,從骨子里看不起南宋。
“建炎南渡“之后,南宋初年,還曾有幾次派出時節(jié)前往高麗,聯(lián)系達成同盟,打探情報,嘗試通過高麗的協(xié)助”迎回二圣“的種種企圖。對于南宋的請求,高麗特別怠慢,而且公開羞辱南宋使節(jié)。
隨后幾百年里,高麗只向金、元兩朝稱臣,一直保持到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