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汽車幫,僅代表作者觀點。
車身越硬越安全,在這樣的引導(dǎo)下,很多人會覺得最安全的陸上交通工具是坦克。美軍坦克曾經(jīng)在阿富汗遭遇交通事故滾下路基,車身沒什么大礙,結(jié)果撞擊力在沒有緩沖的前提下直接傳遞給了車內(nèi)乘員,導(dǎo)致二死一傷。這一事例告訴我們,車身剛性和鋼板厚度,不是評價一款車是否安全的直接證據(jù)。換句話說,哪怕車身被撞成麻花,只要里面的乘員安然無恙,這款車就足夠安全。
F1賽車比賽時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三四百公里,由于比賽異常激烈,經(jīng)常在賽道上發(fā)生劇烈碰撞。那慘烈的場面相比大家電視上都見過。與其慘烈的場面相比,每年死亡的駕駛員不算多!特別最近幾年更是如此,如此高的車速,碰撞又是如此慘烈!我們眼見著F1賽車轱轆,懸掛,外殼等漫天飛,車架都散了。原以為駕駛員必死無疑!實際上,駕駛員往往經(jīng)常安然無恙!為什么? 難道說F1賽車的鋼板厚?F1賽車的車體重?答案正相反:F1賽車為了盡可能地降低重量,采用了大量的復(fù)合材料,既有一定的強度,重量相對較輕!F1賽車的車身材料主要是碳纖維,重量即使加上駕駛員也不過600多公斤!
一、防撞鋼梁越硬越好?
這個問題要綜合考慮。防撞鋼梁是為了保證車輛在低速碰撞的時候不至于發(fā)生過多的形變,損傷過度。但如果防撞鋼梁的結(jié)構(gòu)強度遠遠超過車體自身強度的話,撞擊力量就會直接傳遞到車身,這樣即使防撞鋼梁沒有明顯損壞而車體卻已經(jīng)遭受損傷了。
不過有防撞鋼梁肯定會比沒有防撞鋼梁要好,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特別是在低速碰撞的事故中,沒有防撞鋼梁的汽車會受到直接的損傷,破壞車內(nèi)零部件。所以,防撞鋼梁一定要有,但是硬度是要與車身設(shè)計匹配,達到低速抗撞擊,高速吸能的目的。
二、車身剛度越大越好?
車身剛度,就是我們通俗地說車身硬不硬,我們一般通過車輛碰撞后是否發(fā)生很大變形來判斷。在人們心目中一般會認為碰撞后車身變形小的比較好。
其實我們不妨進行一個極端的假設(shè)。例如我們開的汽車具備可以媲美坦克的剛度,然后撞擊在一處剛性的物體上。由于兩者的的剛度都極高,幾乎沒有任何緩沖,汽車瞬間停止,但里面的人員由于慣性是不會停止的,他們會以極高的速度撞在車內(nèi),又或者被安全帶嚴重損害等等。因此,整車過高的剛度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有緩沖吸能區(qū)。
但過低的剛度卻會導(dǎo)致車輛在碰撞后被壓扁,里面的成員一樣會受到致命的傷害。因此目前車身通常會將乘客艙剛度設(shè)計得非常高,而前部和后部都作為吸能區(qū)。大量的數(shù)據(jù)表明,新設(shè)計的車輛比舊式設(shè)計的汽車,乘客艙的剛度要高上很多很多。這也是為什么在英菲尼迪案件中,肇事者毫發(fā)無損的重要原因。通俗的說,一部安全的車,要有硬也有軟的地方,機械倉要變性吸能,乘員倉要堅硬防護。
三、車身重的車安全還是輕的安全?
現(xiàn)在為了節(jié)能環(huán)保,開始流行輕量化車身。由于車身輕量化而引起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只要汽車前后吸能區(qū)在碰撞的時候形變足夠大,就能把能量完全吸收,輕量化的車身也是安全的。
其實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并且是復(fù)雜化的,過于信賴所謂的碰撞吸能技術(shù)。如果車輛撞擊的是一根電線桿或者一棵大樹這類剛性的物體,車身的重量就不會顯得太重要,只會取決于吸能的好壞。但如果是兩車相撞,由于兩者承受的力量大小是一樣的,只是方向相反,車身較輕的一方必然會更快地減速,因此里面的成員受傷的幾率也會更大。
汽車上真正堅硬的部分是車架的駕駛艙,它必須保證在劇烈的碰撞中不變形和擠壓,給乘客留下“生存空間”,至于車頭和車尾,對大多數(shù)轎車來說都是服從吸能功能的潰縮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