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敘述只關(guān)注中原王朝,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構(gòu)成了古代史的主體。然而,這遠非我國歷史的全部,除了漢民族,我國邊疆地區(qū)還有許多其它的民族,他們的歷史同樣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20世紀80年代之前高麗,我國普遍認為高句麗屬于朝鮮歷史,即使古代也一直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并與朝鮮的王氏高麗相混淆。這一問題在古代并不重要,因為遼東也好、朝鮮也罷,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郡縣或者藩屬;然而在今天,高句麗的歷史歸屬變得重要起來,也成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原因在于,韓國認為高句麗屬于韓國歷史,這也正是韓國人將韓國古代的版圖畫的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也正是韓國人覬覦我國東北領(lǐng)土的歷史依據(jù)之一。與韓國相反,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東北的歷史,并認為高句麗屬于我國東北的古代史。
1、東北,對今日中國的形成極為重要
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但今日中國的形成則源于華夏衣冠南渡和東北民族的不斷入主中原。衣冠南渡,將長江以南變成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qū);東北民族的不斷南下,使我國從一個漢民族的小中國逐漸演變?yōu)橐粋€多民族的大中國。
東北地區(qū)的民族,除了華夏族以外,由三大族群組成,即東胡、肅慎、穢貊。其中,鮮卑、契丹、蒙古均出自東胡;靺鞨(渤海國)、女真、滿族均出自肅慎;而本文所說的高句麗便出自穢貊一系。
2、高句麗的民族構(gòu)成
高句麗這一稱呼的出現(xiàn),是在西漢時期。《后漢書》中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滅衛(wèi)氏朝鮮,以高句麗為縣。
也就是說,最遲在公元前108年,高句麗之名已經(jīng)有了。高句麗縣,在今遼寧省新賓縣,在漢朝隸屬于玄菟郡。
人類文明數(shù)千年,每個民族都有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漢民族如此,高句麗也不例外。
高句麗族群主要源自穢貊,由穢貊解體之后的各支后裔,比如高夷、扶余、東穢、小水貊等組成,這一點在我國漢朝至南北朝時期均有記載,至公元5世紀后期,南朝齊還稱高句麗為“東夷小貊”。
在穢貊的這幾支后裔中,扶余人又構(gòu)成了高句麗的主體,其中高句麗國的建立者朱蒙便是扶余人。之后隨著高句麗的強大,穢貊的各支后裔也不斷加入了高句麗。
高句麗族群中也有非穢貊系的成員,隨著高句麗版圖的擴張,漢人、鮮卑人、肅慎、百濟等也逐漸加入了高句麗,他們有的是主動投奔,有的則是戰(zhàn)俘。
因此,高句麗的族群可以分為兩部分,穢貊系和非穢貊系,而穢貊一系中的高夷和扶余則是主體。
3、高句麗的國祚
高句麗本是漢朝的一個縣,至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此建立高句麗國。
高句麗的,是隨著中原的內(nèi)亂而發(fā)展壯大的,其曾在244年被曹魏的毋丘儉摧毀了國都,曹魏以為滅了高句麗,但不久高句麗又重建了國都丸都城。
至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攻占了遼東,逐漸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隋唐兩朝歷四帝70余年一定要攻滅高句麗,便是因為它占據(jù)了漢民族的傳統(tǒng)居住地遼東,不滅高句麗不足謂“一統(tǒng)天下”。
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時期,唐滅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quán)有705年的歷史。
4、高句麗簡稱高麗的時間
高句麗,在我國古代簡稱高麗,這是事實,但漢魏時期,我國中原王朝一直是稱其為高句麗的,那么這一簡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答案就是南北朝這一亂世,這一時期高句麗吞并了遼東,成為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大國,是高句麗的極盛時期。
《魏書》(即北魏)有高句麗的傳記,文中都寫作“高句麗”,不過而其中的《百濟傳》中涉及高句麗,則高句麗和高麗混用,說明當時已經(jīng)開始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
《北齊書》則直接稱之為高麗,天寶元年(公元550年),
是年六月已卯,高麗遣使朝貢。九月癸丑,以散騎常侍、車騎將軍、領(lǐng)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麗王成為使持節(jié)、侍中、驃騎大將軍,領(lǐng)護東夷校尉。
與北朝相比,南朝從劉宋開始便簡稱其為“高麗”:
元嘉十年(公元438年),復為索虜所攻,弘敗走,奔高麗。
因此,高句麗之名至遲在公元5世紀便開始簡稱為“高麗”,南北朝時期屬于“高句麗”和“高麗”混用時期,而隋唐時期,則直接稱之為“高麗”。
5、高句麗滅亡后,其族群的歸屬
公元668年,高句麗在李勣和薛仁貴的水陸兩路大軍的攻擊下滅亡,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可是,一個政權(quán)的滅亡,并不意味著族群的消失,那么,高句麗人最后都去向了何方呢?
高句麗的內(nèi)遷中原,始于唐太宗時期,集中于唐高宗時期。原因在于李世民曾重創(chuàng)高句麗,而李治則滅了高句麗。
高仙芝
比如,《資治通鑒》記載:
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等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即中原)者七萬人。
這是李世民時期高麗,在唐高宗總章二年,唐滅高麗之后
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遼東。
按史書的記載,遷入高麗人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蘇、陜西、甘肅、四川等,遍布中原,約占高句麗總?cè)藬?shù)的一半,后來的唐朝名將高仙芝便是高麗人。
滅高句麗,是唐與新羅聯(lián)手。所以,高句麗滅亡之后,許多高句麗人也被俘虜至新羅。
后來,唐朝在李隆基開元年間將大同江以南的原高句麗領(lǐng)土賜給了新羅,于是,這一部分高句麗人也就成為了新羅人。
關(guān)于這一部分,據(jù)統(tǒng)計大約占內(nèi)遷中原的三分之一左右。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的首領(lǐng)大祚榮在東北建立了渤海國,原高句麗的部分人口又成為渤海國的一部分。
這部分很少,是在戰(zhàn)爭中的逃亡人口。
總之,高句麗滅亡之后,其族群一分為四,主要遷入地是中原和新羅,而中原又是最大的遷入地,此外渤海國和突厥也遷入了一部分高句麗人。
從高句麗的發(fā)展來看,其族群源自我國的穢貊一系,建國于遼寧省的新賓縣(高句麗縣),最終被大唐和新羅聯(lián)手攻滅,其族群主要遷入了中原,所以無疑與我國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一些。
但客觀的說,朝鮮半島也并非沒有繼承高句麗的理由,250年后,公元918年,王建在朝鮮半島建立王氏高麗,滅新羅和百濟,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tǒng)一,便認為是繼承了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