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問:祁姓從哪來?祁縣是怎么來的?...這得從春秋時期武王姬發(fā)建立周朝開始說起,在成王分封諸侯國中,晉國開始建立。
說起祁氏和祁縣,有一個人物很重要。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人(今山西祁縣人),因食邑于祁(今祁縣),遂為祁氏。因"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而名著史冊。因此祁縣志列他為人文始祖,中華祁氏也尊他為得姓始祖。
說起祁氏在中國歷史上祁奚之前祁氏中還有遠(yuǎn)古時代的皇帝之子祁豹和后人帝祁堯,以及同時代的春秋時期祁舉和祁瞞。祁豹封于祁,堯少年遷居于祁地。這也是祁姓得姓始祖的部分來源。
祁舉(?-前650年),姬姓,祁氏,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前650年,晉惠公即位,殺死了里克。派丕鄭出使秦國。他對秦穆公說郤芮、呂省、郤稱不同意給秦國土地,建議立重耳。事泄,晉惠公殺死丕鄭、祁舉和七個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騅歂、累虎、特宮、山祁。七輿大夫都是里克、丕鄭的黨羽。據(jù)《傅山全書·春秋名人韻》載有:"祁舉:僖十年。冬,谷阝芮殺祁舉。注:晉大夫。"僖十年為公元前六五零年,注為傅山所批,說明祁舉為晉國大夫。
祁瞞(?-前632年),姬姓,祁氏,春秋時期晉國人。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晉國中軍在沼澤地里遇到大風(fēng),丟了前軍左邊的大旗。因此祁瞞犯軍令,被司馬所殺。晉文公通報諸侯,派茅茷接替祁瞞。
周成王將"天下"之土地分封給諸侯時有個規(guī)矩:嫡長子繼承王位,稱王(天子),仍姓姬;余弟和庶兄、弟分封出去管理一塊土地稱侯(也可進(jìn)爵為公),此封地是諸侯之食貢,稱"國",諸侯以"國"為姓;諸侯可將自己的封地再度分給自己的兒子,嫡長子繼侯(公 )位,仍以國為姓,余弟和庶兄、弟可作為公族之卿、大夫領(lǐng)受封地,為卿、大夫之食邑,稱"家",卿、大夫以"家"為姓。卿、大夫可把食邑再分給士,稱食田,士可與卿、大夫同姓。這就形成王臣公(侯)、公臣卿大夫、卿大夫臣士的"與王共天下"而一起管理國、家的統(tǒng)治格局。當(dāng)然,也有公族以外的遠(yuǎn)房姬姓(同族)、及姬姓以外(外族)的有功之"臣"被按諸侯、卿、大夫、士的待遇而分地的,這些人也要以地為姓。這也就是"國家"和"百姓"的由來。注意,那個時候"士"以下的"庶民"屬奴隸,是沒有"姓的"。
? 按照以上所列分封之規(guī)矩看來,祁奚不應(yīng)是"祁"地的首封者,因為祁奚并非晉國第一個姓祁的大夫。史書有載,晉景公時曾恢復(fù)了祁奚公族大夫的身份,又把"下宮之難"( 即"趙氏孤兒"故事的發(fā)生)后外族趙氏(趙氏本姓嬴)的一塊封地?fù)芙o了他。這說明祁奚的前輩就是公族大夫。又,史言晉獻(xiàn)公有九子,這九位公子命運(yùn)各異,但沒有一一詳記。我們可按常理及晉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找到其線索。晉獻(xiàn)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為了立寵妃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除枉殺原太子申生外,又"盡逐群公子","晉之公族,無敢留者"。"群公子"大都得封地而去也。很可能獲封"祁"地者即"群公子"的一員。又,晉惠公(夷吾,亦獻(xiàn)公子一)二年(公元前649年),為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一朝而殺九大夫,幸未滅族"。而這"九大夫"中有一人曰祁舉,也即獻(xiàn)公九子之一,(注意,遭誅的九大夫者不全為公族),應(yīng)是"祁邑"首封者也!也就是說祁家從姬舉開始則以祁為姓了,亦即晉獻(xiàn)公時就有姓祁的了。又,晉文公三年(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大將祁瞞因違軍令被文公斬之,疑瞞為祁舉子也。又,人言祁奚父為"高梁伯",并言其名為"姬高梁伯",祁奚既為獻(xiàn)公四代玄孫,那么,祁舉、祁瞞、祁伯 、祁奚,正好四代吻合。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祁奚絕非首封祁地之人,而是他的高祖祁舉。
祁地即歷史上的"祁澤藪"。古時,天下有九藪,其中北方有一藪,曰大昭,即"大昭藪"。藪,湖澤通稱,含聚水洼地、草木繁盛之義。故"大昭藪"也稱"大昭澤藪"。這個"大昭"包括整個太原盆地和晉中盆地,春秋時屬晉國。你看祁家的食邑夠大的吧!因為當(dāng)時晉國的地盤就太大了。戰(zhàn)國"七雄"的韓、趙、魏三大國皆由"三家分晉"而來。那么大昭澤藪緣何又稱祁澤藪呢?祁(伊耆、伊、耆、祈),帝堯姓也。因堯曾徒居以"祁縣"為中心的大昭藪,故大昭澤藪又稱祁澤藪。又,堯,名放勛(一說號)。那就是說世受敬仰的堯帝放勛曾在"祁"生活、戰(zhàn)斗、開發(fā)、管理過。(祁縣東六支村春秋時就建有祭祀堯和舜的"二帝廟")。
? "大夫"并非祁奚當(dāng)時的官名,他做的官是晉悼公時的"中軍尉",大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總參謀長。從祁舉起,祁家人一直做的是武官。祁奚舉賢即指他告老退休前舉薦由誰來接任"中軍尉"及其副手之事。祁奚做官的地方也不在"祁邑",而是在當(dāng)時晉國的國都新田(今新絳縣)。祁邑是他的家族生存和統(tǒng)治的地方。祁家獲封和失封過程大致如下:晉獻(xiàn)公時,封給祁舉的祁邑只有晉中盆地這一塊,晉景公時將原屬趙氏的太原盆地又給了祁奚,祁家盡得昭馀祁澤藪。
? 晉悼公時,因趙武(就是"趙氏孤兒")復(fù)出,太原盆地又還給了趙家。到了公元前514年祁,即晉頃公十二年,祁奚之孫祁盈因處罰家臣違法而獲罪所殺,祁姓后人紛紛外遷(這也是祁姓源于祁地而今祁縣姓祁者卻甚少之原因),并收回封地。另命晉同族大夫賈辛"守之"( 注意,不是給賈的封地)。時盈之父午、祖父奚皆已故,埋葬于今屬古縣鎮(zhèn)管轄的閆名村(古稱榮仁村)北,現(xiàn)兩墓尤存。若從晉獻(xiàn)公"盡逐群公子"封邑算起,到晉景公加邑,再到晉頃公滅祁家徹底收地至,祁氏家族享邑凡137年。祁盈本忠良之人,奈晉頃公嫌公族大夫家占地太多,勢力坐大,終欲滅之而后快矣!晉頃公將收回的這大塊的"昭馀祁澤藪"分為七縣:除祁(今祁縣)外,有鄔(今介休)、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源、徐溝)、涂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從此才有了祁縣。不過祁縣乃"昭馀祁澤藪"之中心地帶,獨(dú)祁縣可稱昭馀,七縣全歸晉"國"所轄。晉頃公此舉意欲扼制卿族勢力,來個"一箭三雕",既滅了公族,又削了同族和外族,從而鞏固了"公國"勢力。失了封地的祁氏、羊舌氏子孫紛紛外遷避難。殊料后來卿族勢力整合后愈加坐大。春秋末祁,晉烈公十七年(公元前403年),韓(公族)、趙(外族)、魏(同族)三"卿"竟將晉國瓜分。分晉初,晉中盆地這塊屬魏,太原盆地這塊屬趙,經(jīng)"七國紛爭",晉中這塊也歸了趙。